.jpg)
熊市-- 价格普遍 下跌的漫长时期。
熊市--认为价格将下跌的投资者。
买入价-买方提出购买 货币或工具的价格。
账本- 交易商、交易台或交易室持有的货币头寸的汇总。
资产和负债的总和。
如果 账面的平均 到期日小于资产的平均到期日,则称银行的账面是空账和开账。
传账--通常是指在当天收盘时将银行的持仓交易 转移到另一个办公室,例如从伦敦转移到纽约。
美国股市从历史 高位回落,科技股普遍 走低。
首日上市的 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市值一度突破1120亿美元,后股价 跌破发行价。
标普500指数多数时间波动剧烈,交易员仍在消化一些全球最大银行的业绩报告。
EPWealthAdviso的投资组合策略部门 董事总经理AdamPhillips表示,“市场持续呈现拉锯态势,投资者正在权衡经济 走强前景,同时 又要 顾虑到 通胀压力上升风险。
”美国“大 放水”花样多多。
货币政策方面,去年3月美联储两次“非常规”降息(即不在既定的议息会议上降息),分别降息50基点和100基点,期间还购买了大量资产,此后不论“鹰派”压力多大,联储都不曾真正收紧货币政策。
财政和救助政策更是种类繁多,最直接的无疑是向民众发放额外救济金。
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后,财政刺激力度更是有增无减,继今年3月中旬推出总额高达1.9万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救助 计划后,拜登又于3月31日宣布了一项总额约2.2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揽子计划。
从最新迹象看,美国“大放水”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,而且还有加剧的可能。
从美国国内看,首先,美国的补贴政策虽然提振了居民收入,但降低了部分居民的就业意愿,这并 不利于就业市场向好。
2020年3月至今,美国先后进行了3轮大规模“发钱”,包括为居民发放现金支票以及增加联邦失业金补贴等。
据美国媒体统计,美国财政大规模“发钱”,使美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较 疫情暴发前大幅提升,增幅最多接近30%。
这意味着不少居民领取失业救济金后收入反而大增,于是不少人开始不愿意工作。
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4月非农就业数据就是最好的例证。
随着美国 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加速,美国 经济 复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共识。
在该数据公布之前,市场预测新增就业人数为100万左右,但最终公布的仅为26.6万,失业率也升至6.1%,高于预计的5.8%,令各界人士大跌眼镜。
其次,企业不得不大幅提高工资水平,许多企业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后,景气度刚刚开始复苏,而大幅提高支出有可能严重阻碍这种复苏势头。
从长期看,这不仅不利于美国经济复苏,也不利于美国金融市场发展。
同样看最新的非农就业数据,平均小时工资增速、平均周薪增速、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都高于市场预期,这反映出企业人力成本在快速上升。
再次,美国通胀压力越来越大。
因为必须提高雇员工资水平,企业为维持正常运营所需要承担的人力成本较疫情前大幅提升,这将直接推升核心通胀。
数据显示,美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增速已经高达4.1%,处于历史高位,远远高出疫情暴发前的1.5%。
而该数据通常是核心CPI的重要领先指标,这意味着接下来美国经济即使复苏也会伴随着持续走强的核心CPI数据,美国通胀风险已经开始了。
而对于全球而言,美国“大放水”的负面冲击更加明显。
全球不少经济体曾追随美国而“放水”,近期不少 新兴经济体不得不提前加息。
今年3月, 巴西、土耳其、俄罗斯等央行相继加息。
对于部分经济体而言,经济下行压力没有任何好转,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加重。
然而,三个新的“威胁”快速出现,愈演愈烈,可能对新兴经济体带来恶性循环。
一是物价水平飞涨,美国持续的巨额刺激计划已经产生了负面外溢效应,其天量救助计划规模大于实际需求,对于部分新兴经济体甚至造成了恶性通胀威胁。
例如,巴西央行宣布加息之际,该国通胀率创四年新高,货币汇率大幅走软,燃料价格大幅上涨。
二是美国“大放水”所带来的经济复苏预期吸引投资者从风险较高的新兴市场撤出,购买美元资产,资金外流对这些经济体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三是疫情导致大宗商品供需关系失衡,放大了经济修复过程中的涨价压力,这不利于新兴经济体的复苏。